西瓜绵疫病的病原菌传播特点和发病条件是什么?

2024-09-25 08:23

西瓜绵疫病发生在生长中后期,果实膨大后,由于地面湿度大,靠近地面的果面由于长期受潮湿环境的影响,极易发病。果实上先出现水浸状病斑,而后软腐,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后期病瓜腐烂,果实先出现水浸状病斑,而后软腐。

传播途径。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分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发病条件。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未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

西瓜疫病的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温度为28-30摄氏度,低于15摄氏度发病受控制。在气温适宜条件下,雨季来的早晚、下雨量、下雨天数的多少是发病和流行程度的决意要素。田间发病高峰往在紧接在雨量高峰后。中心病株发生后,日下雨量达50毫米以上或旬下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则病势扩大快,易发生流行。如10天以上无雨,又不浇水,则病害停止蔓延。雨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排水通风不良,栽培过密,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畦面高低不平,容易积水和多年莲座的地块,以及浇水过量,栽培过密,施氮肥过量或施用带菌肥料,均加重发病。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表层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土中营腐生生活,温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或土中菌丝产生孢子囊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借浇水或雨水溅射到幼瓜上引起侵染。田间高湿或积水易诱发此病。通常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地下水位高、雨后积水或浇水过多,田间湿度高等均有利于发病。结瓜后雨水较多的年份,以及在田间积水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