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发病的因素主要是温湿度条件、品种的抗病性和菌源量。幼苗发病直接与种子带病有关,带病率高则发病重。大豆连作或与前一年大豆地相邻,菌源量大,病害发生也重。幼苗被害程度又与春季、夏季气象条件有关,低温多雨,子叶受害重,病苗率高,严重时可造成大量缺苗。分生孢子萌发和侵染均要求很高的湿度,以在水滴中最好。在适温下分生孢子在水中1小时即可萌发。在25℃左右时,分生孢子在4~7天即可产生1代。7~8月多雨,湿度大,病害很快流行成灾,种子被害与结荚期的雨湿关系很大,多雨、田间小气候湿度高,种子被害重。品种抗性不好的容易发病。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大发生。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温度是基础,湿度是关键,孢子萌发最低温度为12℃,以21—26℃为最适,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
药剂防治:1、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克,稀释成1000倍喷雾。2、50%多菌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每亩100—150克兑水稀释成1000倍液。3、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40毫升与50%多菌灵可湿粉每亩100克混合,可兼防大豆、食心虫。药剂防治要抓住防治时机,田间一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