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霜霉病有哪些发病条件?

2024-07-07 22:18

玉米五、六叶期,温度25度,相对湿度80%,最容易发病。早玉米在4月、晚玉米在8月为发病盛期。早玉米在惊蛰前播种的发病轻,清明后播种的发病重;晚玉米立秋前播种的发病重,立秋后播种的发病轻。一般雨水多、排水不良和靠近河岸的地块最容易发病。

分生孢子形成最适温为22℃~26℃,低于13℃或高于31℃不能形成。亦有报道15℃~23℃大量产孢,而26℃基本不产孢。夜间相对湿度86%以上或植株表面有水是孢子形成所必需的。分生孢子对干燥和阳光敏感,只能存活几小时。病菌在甘蔗上比在玉米上产生的卵孢子多且快。

高湿,特别是降雨和结露是影响发病的决定性因素。相对湿度85%以上,夜间结露或有降雨有利于游动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染。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对温度的要求不严格。玉米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高发病重。重茬连作,造成病菌积累发病重。发病与品种也有一定关系,通常马齿种比硬粒种抗病。[1]。

玉米粗缩病,是由当地灰虱传播的病毒病,苗期要搞好灰虱的防治,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拔掉处理,并对病窝撒上生石灰消毒。

气候潮湿或雨水充沛、地势低洼利于发病。病菌主要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温湿度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成为初次浸染源,引起玉米发病。发病后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浸染。

玉米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高发病重。重茬连作,造成病菌积累发病重。发病与品种也有一定关系,通常马齿种比硬粒种抗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