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2024-11-09 07:37

小麦全蚀病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耕作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土质疏松、肥力低的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连茬地,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发生严重。另外,冬小麦播种过早的地块发病重。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条件等都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土壤肥力低潮湿易发生全蚀病主要是种子和土壤带菌传播。

蚜虫,可用敌蚜螨,病害有很多,但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有软腐病、霜霉病和病毒病。虫害的防治。虫害主要是菜青虫、甜菜夜蛾、蚜虫等虫害,可用敌杀死、甲维盐等药剂防治。四、莴苣类病虫害防治。

主要是湿度大造成,控制好水肥温度湿度通风等及是在选用优质品种的和对于土壤进行消毒等,阴雨连绵湿度的天气应该注意且喷施药液进行防治。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