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菌核病有什么发病规律?

2024-12-17 11:49

病菌以菌丝、菌核及子囊孢子在贮藏窖内、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田间可由子囊孢子侵染引起发病,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伤口或生活力弱的部位侵入,病、健株接触也是重要传播途径,尤其在贮藏期窖内病害主要靠病、健肉质根接触,由菌丝扩展而传播。病菌较喜低温、高湿条件,菌核萌发和子囊盘形成适温为15℃,子囊孢子侵入和菌丝生长适温为20℃,相对湿度高于80%或阴雨连绵时发病重。贮藏期窖内湿度过高或窖顶滴水均易发病,气候冷凉、湿度高时田间发病重。在中国南方,早春阴湿天气易出现该病。贮藏期间,高湿常使病害迅速蔓延,对胡萝卜菌核病来说,贮藏期间的扩展蔓延比入窖时的菌源影响更大。肉质根冻伤、擦伤是病害在窖库中大爆发的诱因。采收早晚与胡萝卜的抗病性有一定关系,通常较老的肉质根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大大降低,容易被害。胡萝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肉质根,被害部分初呈水浸状病斑,大小、形状不规则,无明显边缘,后在水浸状肉质根上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根组织腐烂;发病后期在菌丝上长出初呈白灰色、后变为黑色的鼠粪状菌核。该病属土传病害类型,其特点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触构成再侵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