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病发病机理是什么?

2024-12-22 11:46

叶锈菌侵入寄主的临界温度为10℃,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一旬的30d为临界期。临界期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温度回升早且多雨露,叶锈病发展早且重。小麦生长中、后期,以湿度对叶锈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小麦抽穗前、后,如果降雨次数多,病害即可流行。同时,由于叶锈菌夏孢子可以在相对湿度高于95%的条件下萌芽。因此,在雨水较少、田间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害仍有可能流行。

小麦叶锈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小麦叶锈病在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在晚播小麦的秋苗上,病菌侵入较迟,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北方春麦区,由于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冬,病菌则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小麦叶锈病的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孢子在相对湿度95%时即可萌发,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5~20℃,潜育适温为18~22℃,适温下潜育期为5~7天。当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时小麦叶锈病发病重。当春季旬均温度10℃时,若温度回升快且有雨露较多,小麦叶锈病发生严重。在小麦抽穗前后,如降雨次数多,可造成叶锈病的流行。一般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小麦叶锈病发病重。如田间湿度大,也容易发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