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

2025-02-08 15:56

该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灰飞虱吸食茎叶传播等。水稻矮缩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以黑尾叶蝉为主。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黑尾叶蝉在病稻上吸汗最短获毒时间5分钟,获毒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20℃时为17天,29.2℃为12.4天。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气温22.6℃,潜育期11-24天,28℃为6-13天,苗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

不同品种之间,发病轻重确实有差异。杂交稻重于常规稻,两系稻重于三系稻。昆虫有趋绿、趋嫩和趋光性,所以叶色绿、柔嫩的苗昆虫更喜叮食,得病概率大。播种时间不同发病不同,5月播种的中稻因正是稻飞虱随雨水北迁高峰,病害更重。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及抛秧田;早、中、晚稻混栽区发病重于单季稻连片区;麦后一季晚稻发病重。不同年份之间,同品种发病轻重不同,主要与年份间稻飞虱危害轻重有关,稻飞虱危害重的年份,矮缩病也更重。病毒为害逐年加重,面积逐年扩大。不同管理水平,同品种发病轻重不同,主要与稻飞虱防治是否到位有关。同一品种,管理差发病,管理好不发病。水稻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育期越短。在三叶期感染的,其潜育期为9-14天;在分蘖期感染的则为33天。感染越早,发病越重。早、晚稻和麦都以早栽而又靠近上季作物发病田的发病重,与病田相邻的边行发病更多。

推荐文章